有一位來自基隆的阿嬤,一年多前不小心跌倒,左手腕上方的骨頭斷裂了。經過手術後,手掌和指頭變得很不靈活,手指常常發麻,冬天時感覺手掌冰冰涼涼的很不舒服。這是手術的後遺症,雖然很遺憾,卻是可以理解的。令她很困擾的是,她從前不太感冒,手術後很容易感冒,體力、活動力都明顯下降,兒女因她快速的退化擔憂不已。

我靈機一動,問:「你的排便怎樣?會不會偶而覺得心臟不太舒服?」

「排便越來越不順暢,偶而還會心絞痛。」阿麼憂心忡忡地回答。

「這就對了!」我順口道出我心裡的的猜測:「因為手術時手內面的三條經絡:肺經、心包經和心經被切斷了,經絡不通,會影響相關臟腑的功能,所以肺和心臟的功能降低,而大腸和肺互為表裡,關係密切,連帶受影響。」

「經絡」是東方人的發現,中國人瞭解它、運用它四、五千年了,西方人不懂,連受西方醫療系統的華人醫師,大多數也否認它的存在,這實在是一件很可笑的事。

曾經讀過一篇報導,美國有一個醫學研究中心針對一群產婦做追蹤調查,其中三十餘人剖復生產時縱向開刀,另三十餘人橫向開刀。結果,縱向剖腹的產婦的傷口明顯比橫向剖腹的產婦恢復得快,精神體力也都好。美國人會做研究,但就是搞不懂這是怎麼回事,後來這研究就不了了之了。

華人一看這無疾而終的研究立即瞭然於心:十二正經縱向行走,所以橫向剖腹切斷太多條經絡了(左右對稱的脾經、胃經、肝經、腎經和正中央的任脈),而縱向剖腹一般只會傷及任脈。所以,瞭解經絡的人是不會輕易剖腹生產的。我也聽過不少剖腹生產者備受後遺症困擾的案例。

那麼,經絡已經被切斷了的,怎麼辦?

多年前一位朋友發生了一場小車禍,右手小指頭被切割見骨。經過手術縫合傷口後進入復健療程,她天天到醫院「爬牆」,也就是勉強小指頭貼著牆壁做屈伸的動作。她復健了一個月,效果不彰,老覺得小指頭冰冰涼涼的,感覺遲鈍。

我在她的手臂上找到許多疼痛點,這些都是阻塞氣血循環的障礙。我一一按揉它們來打通氣血循環,漸漸地她感覺小指受傷處的上方熱呼呼的,末端卻是冷冰冰的。接著我又在手臂上(小指的上方)由上往下推摩,加強氣血往下流,不久,受傷處的上方鼓起一個大包,這是因為「心經」在傷口位置被切斷了,氣無法往下流通了。

打鐵需趁熱,持續按摩了一陣子後作罷,隔天,她的小指能屈能伸了,冰涼的不舒服感完全消失,感覺也恢復了。

當經絡被切斷後,「氣」的運行受阻,相關組織、器官的功能受損,若任由身體自我恢復它們的機能而不加以調理,復原的過程往往是漫長痛苦的,不幸的話,後遺症困擾終身,實在遺憾。

從以上的案例可知經絡在健康上扮演的角色和它們的重要,想要擁有健康,就多多認識它們,善待它們吧!

arrow
arrow
    文章標籤
    經絡
    全站熱搜

    janje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5) 人氣()